走进城镇化中的乡土中国 聆听田野上的“中国故事”

——政治与国关学院留学生教学调研活动札记


三月的上海郊野,日煦风暖,草长莺飞,正是一年中最生意盎然的时节。2025326日,华体网页版的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上海的乡村,来到松江区叶榭镇“八十八亩田乡村文旅综合体”,开展教学调研活动。

为了丰富和拓展国际学生教育的内容,将留学生们对中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了解与认知从课堂延伸到现实,同时提升来自不同留学项目的国际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华体网页版组织了这次“走进乡村”的教学调研活动。该活动与学院钟晓华老师的教学项目“中国城镇化研究英文课程实践”相结合,对松江区叶榭镇的乡村文化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

326日一早,师生们便乘车来到叶榭镇“八十八亩田”基地。晨间的乡村田野已是一片忙碌,农人在开满油菜花的田间耕作施肥,工人们忙碌着扩建新的村舍民宿,“八十八亩田”的文旅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他们一天的营运。“八十八亩田”是上海市郊城镇化过程中,那些热爱家乡、回归乡土的“新农人”们富有创意的乡村文化实践基地。他们在城镇化进程留给乡村不多的面积上,巧妙经营,推动“松江大米”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培养当地村民专业技能,为乡土的留守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他们推广稻米文化,开展创意文旅,坚守住这一方乡村文明。华体网页版选择在这样的实践基地,为来自意大利、法国、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留学生们讲述田野上的“中国故事”,为他们开启一扇观察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窗口。

同学们先听取了“八十八亩田”创始人朱燕为大家介绍这个以稻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体,从她的讲述中,同学们了解到一群有理想信念的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如何挖掘家乡的农业文化资源,打造当地农产品品牌,传承非遗文化,带领农民就业,帮助农户增收,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梦想变为现实。

听完讲解,同学们漫步田野林间,零距离感受新农村的风貌。徜徉在长满蘑菇和灵芝的森林里,看蝶舞蜂飞,听虫鸣莺啭,声声燕语明如剪。走出森林,阡陌纵横间,是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田,花香拂面,春色醉眼,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上海乡间的田园诗画。

穿过田野,同学们来到建设在稻田中间的“大米文化体验馆”,在这里参观展览,了解稻米的农耕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农业文化。大家还饶有兴趣地观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叶榭软糕的制作。工作人员邀请大家品尝这种出自传统手工的本地点心,散发着大米清香的叶榭软糕让异国的学子们赞不绝口。

而后,同学们来到多功能会议厅,在钟晓华老师和刘渝梅老师的带领下,在这里座谈、研讨。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就所见所闻和学习心得展开交流。品茗谈笑间,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多元的知识在这里汇集,迸放出炫丽的思想火花。

当教学调研活动进入尾声,在塔吉克斯坦的勇俊同学的提议下,同学们纷纷用母语唱起自己国家的歌曲,成为今天跨文化交流的动人花絮。来自意大利的MarikaLauraMattia三位同学,演唱了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歌曲,意大利游击队之歌“Bella ciao”.这首歌因被引用为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熟悉而动人的旋律,由三位意大利同学唱出来,自有一份摄人心魄的力量与感动。让人回忆起电影中那位奔赴塞尔维亚,在荒原上与敌人英勇作战的意大利国际主义战士。刘渝梅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歌有一个中文版本,叫《啊朋友再见》。一首歌,连接起了战争与和平主题下三个国家的文化记忆。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路珊同学用哈萨克语为大家吟唱了哈萨克诗人阿拜·库南巴耶夫的著名诗歌《你的黑眼珠》(Көзімнің қарасы),歌声优美抒情,虽然是陌生的语言,但浅吟低唱间,大家无不为那一分诗意所感染。

接着,来自法国的Romeo,FerdinandNoemie同学满怀深情地唱起了他们的国歌《马赛曲》(La Marseillaise),在激昂而深沉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三位同学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与骄傲。

最后,来自柬埔寨的艾金花同学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柬埔寨流行歌曲《欢聚一堂》(អារ៉ាប់ពីយ៉ា)。她用欢快活泼的旋律为大家展现了舒朗而明快的东南亚风情。

教学调研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歌声里画上了句号。离开叶榭镇的路上,同学们说,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课堂只是他们留学中国的场所之一。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校门,去聆听中国大地上的故事,也许能为他们留学中国的经历书写下更为华彩的章节。

撰稿:刘渝梅

摄影:刘渝梅 钟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