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职称:外交学系,预聘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科方向: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 研究领域:国际组织、科技外交、气候治理、欧盟政治与对外政策 学位信息:法学博士(复旦大学,2022年) 联系方式:yjzhou@tongji.edu.cn" />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

周逸江

系所职称:外交学系,预聘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科方向: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 研究领域:国际组织、科技外交、气候治理、欧盟政治与对外政策 学位信息:法学博士(复旦大学,2022年) 联系方式:yjzhou@tongji.edu.cn


同济任职

同济大学华体网页版预聘助理教授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兼职


荣誉奖励

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2025年)

第十四届“金仲华国研杯”征文比赛三等奖(2022年)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022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2届毕业生“院长奖”(2022年)

复旦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2020年)

第十二届“金仲华国研杯”征文比赛二等奖(2020年)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称号(2021、2020年)

  

主要国际出访身份

2014年7月-2014年12月,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学期交流

 

教育背景

2012年9月-2016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学士

2016年9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2019年9月-2022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法学博士


主讲课程

独立讲授:

外交学理论与实践(硕士);国际关系理论(本科生);国际组织(本科生);环境外交研究(硕士);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硕士英文课程);

合作讲授:

多层治理导论(研究生、本科生);德国研究专题(硕士)


科研项目(按年份从近到远)

1. 2024年上海市“晨光计划”“全球南方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集团政治研究”(在研)

2. 202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大国博弈下主要国际组织的人工智能治理实践研究”(在研)

3. 2023年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欧盟‘对华去风险’及我国应对政策建议”(已结项)

4. 202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中美战略竞争下德国科技外交的演进与中国的应对”(已结项)


科研成果(按年份从近到远)

(一)学术论文

1. “当变革遭遇危机:北约推进气候变化职能扩展的战略驱动解释”,载《国际安全研究》2025年第2期,第119-141页(CSSCI;唯一作者)

2. “国际组织应对主导国施压的行为逻辑:适应、重塑还是抵制?”,载《国际论坛》2025年第1期,第76-95页(CSSCI;唯一作者)

3. “非洲集团参与全球多边环境谈判的有效性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4年第9期,第130-159页(CSSCI;唯一作者)

4. “从被动应势到顺势而为:大国竞争下的科技公司”,载《国际展望》2024年第5期,第47-71页(CSSCI;唯一作者;《新华文摘》2024年第22期转载)

5. “德国科技外交的现实政治转向及其动因分析”,载《德国研究》2024年第2期,第4-29页(CSSCI;唯一作者)

6. “应对气候变化的安全挑战:欧盟的议程演进与政策运作”,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4年第3期,第139-161页(CSSCI扩展版,AMI核心;唯一作者)

7. “国际组织的制度设计与职能扩展——世界银行的全球气候治理实践”,载《外交评论》2023年第4期,第98-128页(CSSCI;唯一作者)

8. “塑造气候安全治理议程:非洲联盟的进展与困境”,载《中国非洲学刊》2023年第2期,第3-25页(AMI新刊;唯一作者)

9. “世界卫生组织在促进卫生与气候治理协同中的角色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国际观察》2022年第1期,第127-156页(CSSCI,唯一作者)

10. “气候变化安全化成功了吗?——基于联合国安理会相关会议的分析”,载《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22年第2辑,第52-77页(CSSCI,第二作者)

11. “国际组织在协同治理中的角色——聚焦疫情后经济复苏与气候治理”,载《国际展望》2021年第6期,第124-144页(CSSCI,唯一作者)

12. “安全化理论与国际组织角色分析——基于联合国安理会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安全化进程”,载《国际关系研究》2021年第4期,第32-62页(CSSCI扩展,唯一作者)

13. “德国安全化气候议题的策略与动因分析”,载《德国研究》2021年第3期,第4-22页(CSSCI,唯一作者)

14. “塑造全球治理议程:国际组织自主性的行动逻辑——以UNFCCC秘书处为例”,载《外交评论》2021年第1期,第128-154页(CSSCI,唯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6期转载)

15. “国际组织自主性与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联合国——聚焦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载《国际论坛》2020年第5期,第76-96页(CSSCI,唯一作者)

16. “德国对外气候援助的行为及其动因分析”,载《德国研究》2020年第1期,第17-38页(CSSCI,唯一作者)


(二)媒体评论文章

1. Wang Chuanxing and Zhou Yijiang,“The United States' habitual cherry-picking return to UNESCO,” 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2023.

2. 周逸江:“损失与损害基金终于启动,“杯水车薪”难题如何破解?”, 载《新民晚报》,2023年。

3. 周逸江:“复杂气候治理格局之下,如何推动全球合作?”, 载《新民晚报》,2023年。